乡村产业振兴核心是围绕三大功能,实现三个转变
在中国乡村如何创造产业和就业、如何带动乡村产业兴旺是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重大课题。20年以来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扶贫经验表明,在乡村创造产业和就业是完全有可能的,关键在于找对方法、选准道路。总结中国扶贫基金会20年的扶贫经验可以发现,前期扶贫实践探索经历了诸多挫折坎坷,但2013 年以来的扶贫实践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成功运营了善品公社与百美村宿等品牌项目。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在乡村产业扶贫的实践探索,为振兴乡村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和借鉴。
立足乡村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乡村比较优势。乡村并不具备发展所有产业的比较优势,因而发展乡村产业的关键在于找准乡村功能定位。一是发挥乡村经济功能,即提供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以加工附加价值低、产品复杂程度低的初级农产品为主,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如何做大做强农产品特色加工业是发挥乡村经济功能面临的重要挑战。以四川石棉县坪阳村合作社为例,依靠当地特色发展黄果柑精深加工业,通过创意性运营,实现了黄果柑产业附加价值的提升。二是发挥乡村生态功能。乡村是中国的生态屏障,提供了大量生态产品,因而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以浙江开化县为例,开化是一个拥有36万人口的小县城,但2020年旅游人次高达1200多万,当地通过良好的运营,实现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三是发挥乡村文化功能。乡村不仅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承载了留住乡愁的功能,具有极大的市场需求。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全国约6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对乡村休闲旅游市场有巨大需求。2019年,中国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产值达到2万亿元,旅游人次突破了30亿人次,未来乡村休闲旅游需求仍将快速增长,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以河北涞水南峪村为例,当地依托特色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通过百美村宿的带动,短短几年间村民收入增长约10倍,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成功范例。
完善多元利益主体联结机制,实现多种要素优势互补。乡村地区的贫困依靠自身力量往往难以打破,被称为“贫困陷阱”,而借助帮扶等外部力量有助于打破乡村“贫困陷阱”。但帮扶等外部力量只是打破乡村贫困陷阱的必要条件,关键在于引入现代要素,实现现代要素与当地要素的有机联结。以中国扶贫基金会为代表的外部力量为乡村贫困地区注入了先进的理念、完善的组织和管理体制、良好的运营平台、高素质的运营者以及大规模的资金等现代要素。但能否成功打破乡村贫困陷阱,依赖于注入的现代要素与本地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农地和宅基地供给以及村民意愿联结的有效性。如果能够实现本地要素与现代要素的优势互补,当地就有可能实现产业的发展和振兴,而如果未能充分调动本地资源,特别是村民参与的意愿,当地的产业发展和振兴就难以实现。
广泛吸引农户参与,激发乡村内生动力。2020年农村人口约为5.1亿,预计2050年农村人口约为3亿,农村人口规模依然庞大,充分激发农村人口的内生动力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在乡村地区大力推进集体经济改革,实施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和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的“三变改革”,实质上是破解如何让农民成为真正的主人和乡村振兴主体的重要措施。“三变改革”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典型案例表明,只有把农民变成股东,变成真正的利益相关人,才能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激励农民积极投入到乡村建设中。在这一过程中,合作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合作社是联结乡村多元利益主体的具象组织,不仅增强了本地村民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意愿,还克服了村民之间相互监督和可信承诺的问题,最终解决了乡村农民合作的规则供给困境。办好合作社的关键在于要有好的带头人,而如何供给好的带头人依赖于本地的领导力资源。比如党建引领,让党组织内部优秀的书记带领广大村民创业致富。更为重要的是,村庄发展重在当地找到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道路和办法,因而以中国扶贫基金会为代表的外来帮扶者尽管拥有较丰富的发展经验,但产业发展路径的制定和调整以及具体规则的制定等村庄具体发展事务应尽可能交由村庄决策。以甘达村为例,外来帮扶者设计的乡村产业极易导致产业失败,只有本地村庄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并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不断调整产业发展策略,才能实现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让农民成为真正的产业发展主体、振兴主体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最后再强调一下: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是紧密围绕乡村三大功能,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把农村从粮仓变成厨房,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二是要把农村的穷山变成金山,也就是千方百计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三是要把农村从田园变成花园,围绕乡村的休闲旅游文化价值做好产业这篇大文章。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组织能够把现代要素注入广袤的农村,同时村民合作社和当地的乡村带头人能够把当地要素组织起来,多元要素能够互鉴互补互动,多方力量实现共生共享共赢,最终就能够汇聚成振兴乡村产业的强大合力。
作者:王亚华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
转自 智慧农业先驱 张俊